第五章 进县城1_重回八一小山村,日常过日子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

最新网址:www.xuxuzh.com
再次刷新页面可以跳过弹窗

余坤安和余坤清各自背上沉甸甸的背篓,紧赶慢赶地往县城去。从他们余湾村抄小路到县城,就算脚底板抹油,少说也得走四五个钟头。

此刻,估摸着得有两点了,想要赶在收购站关门之前抵达县城,光靠两条腿怕是悬。俩人一合计,得!先去镇上搭班车,省点时间也省点力气。

俩人顺着弯弯绕绕的田埂小路走,没多会儿,就瞧见了蒙河上那座老石拱桥。桥身弯出一道好看的弧线,桥下的河水哗啦啦淌着,日夜不停歇。

这座石拱桥,名为“虹渡桥”,以青石板铺就桥面,三孔相连,全长七十六米,宽三点五米,正好架在余湾村和田坝村中间,是余湾村人出山进城的必经之路。历经二百余年的风雨沧桑,它依旧坚固如初,每年村里都会组织人力进行修缮。

或许是因为桥名取了“洪渡”的谐音,在余坤安的记忆里,蒙河始终温柔流淌,就算下再大的暴雨,河水顶多浑点,从未泛滥成灾,淹没沿岸的庄稼。村里还开凿了数条水渠,引蒙河的水灌溉农田,可以说,蒙河就是两岸村庄的母亲河,滋养着这片土地上的生灵。

过了石拱桥,再走走就是相对地势比较平坦的田坝村了。

田坝村名副其实,就是一个大平坝子。这边地界开阔,路也好走。田坝村因村委的远见卓识,不光种稻子,还卯足了劲发展烤烟这种值钱的作物,日子过得比余湾村殷实多了,村里头甚至有两台拖拉机。

余湾村呢,运东西还得靠人背马驮。连娃儿们上学,都得走上四十多分钟,到田坝村的小学去。

余坤安与余坤清走过石拱桥,快到田坝村的烤烟房时,正撞见村里的拖拉机在装打包好的烤烟捆子。

余坤安上前搭话一问,巧了!这车烟叶正是要拉去县城的烤烟收购点,还是今年最后一批!两人喜出望外,连忙央求搭个顺风车。开拖拉机的汉子叫赵前进,也是个爽快人,招呼他俩爬上了车斗。

一路上,余坤安俩人和赵前进有一搭没一搭地闲聊着,同时欣赏着路边不断变换的风景,将眼前的景象跟记忆里后来的模样比较,滋味复杂得很。

约莫个把钟头,县城到了。

城里头跟乡下就是不一样:有楼房,街道又宽又干净,六层高的楼都有好几栋。街道中心还有街心花园,为这座小县城增添了几分雅致。

赵前进把他俩撂在街心花园,还特意问了句:“你们大概啥时辰往回走?要是时候差不多,我卸完货回来还能捎上你们。”

余坤安俩人对现在的县城尚属陌生,余坤清是平时都是和余坤安在镇上混,而余坤安虽曾踏足此地,但时隔多年,记忆已有些模糊不清。

余坤安在心里估摸了一下,觉得六点钟左右应该能完事,便对赵前进说:“前进哥,我们约莫六点就在这花园等你,你看成不?”

赵前进此行是将烤烟运往烟厂旁的专门收购点,到时候还需等待检验人员为整车烤烟评定等级,因此会有点耗时间。

临走前,他又指着方向叮嘱:“供销社的收购点就在物资市场大楼旁边,好找得很!”

谢过赵前进,两人便朝着不远处的物资市场大楼走去。找到收购站,柜台后坐着个戴眼镜的中年男同志,看着挺和气。见他们走近,那人先开口了:“两位老乡,卖点啥山货?”

余坤安把背篓递到柜台前:“同志,我们上山挖了些黄精和松菇,想问问现在收购站还收不收这些?”

中年男子伸头仔细看了看背篓里的东西,眼睛一亮:“哟,你们带来的黄精和松菇个头都不小嘛。收!都收的!”

“同志,那现在收是个啥价?”余坤安问道。


      手机版阅读网址:www.xuxuzh.com

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